1.古诗二首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古诗二首》收录了两篇诗作,这两篇作品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春天的景象进行了生动的描绘。
《村居》这首诗展现了诗人身处乡村时目睹的春天迷人风光,以及放学后孩童们放飞风筝的欢快场景;《咏柳》则是一首以柳树为主题的诗歌,通过描绘二月早春的杨柳,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们对春天有了自己的独特体会,他们能够与课文内容产生深厚的情感联系。教师可以借助这一点,在课堂上营造出浓厚的兴趣氛围,切实保障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使古诗教学充满魅力,充满活力。因此,在教授本节课的古诗时,应将朗读作为核心,借助各种朗读方式,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深入诗歌所构建的意境之中,于朗读中领会诗意,于朗读中领悟情感,于朗读中感受韵味,于朗读中积累词汇,同时提升语言感知能力。
教学建议
学习本课程时小学二年级音乐下册教案,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自行阅读并领悟,通过文字描绘在心中构建诗歌的画面,接着观察插图,体会文字与图像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依据插图来深入理解课文,将课文内容与图意紧密结合,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想象,进一步深化对诗句的感悟与理解,最终能够充满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解读古诗词的深层意蕴,发挥想象力描绘出诗中描绘的春天风光,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诗篇中所展现的春天之景。
【过程与方法】
在语境环境中,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阅读和自主的识别文字,同时指导他们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来学习识字。
通过观察画面来领悟词语和诗句的含义,小组成员共同进行朗读、想象和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沐浴在春日的暖阳中,体会乡村孩童生活的乐趣,唤起对大自然美好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句,背诵古诗。
难点
1.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领略春日风光的迷人之处,以及乡村孩童生活的趣味,唤起对大自然美好情感的热爱。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外积累的文字、图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积累词语
二三月之际,公园内、校园中,春意盎然,百花盛开。今日,老师希望带领大家一同走进一首古诗,探寻那小山村的春色美景。(板书课文标题:村居)
1.学生朗读课文题目。
2.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高鼎,清代末期的著名诗人,别字象一,又号拙吾,是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士。他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其代表作《村居》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主题涉及放风筝。此外,他还著有《拙吾诗稿》一书。
二、自读古诗
请各位随意阅读古诗,并根据自己的喜好用符号标注出需要特别关注的部分,比如不熟悉的字、难以理解的词语或是书写繁复的字。同时,课件上会展示一些容易读错的字。
请注意,“莺”字的发音中韵母为ing,切勿误读为in。“趁”字的发音中韵母为en,而非eng。“鸢”字不可读作yān。
2.课件展示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掌握古诗的节奏。
二月时节,草色青青,莺歌燕舞,杨柳依依,堤岸之上,烟雾缭绕,宛如醉入春梦。放学后孩子们早早归来,趁着和煦的东风,纷纷放飞手中的纸鸢。
同学们朗读时需放慢速度,以表达对春天的颂扬,同时应保持一种充满活力与愉悦的语调。
学生反复读诗。接受快的同学可以试着背诗。
3. 进行自学,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学生汇报交流。
例:诗=讠+寺(寺庙旁有人在说话)
村=木+寸
童=立+里
3.教师针对会写字进行书写指导。
诗:按照左窄右宽的结构书写,“寺”不要丢掉最后一点。
村:按照左窄右宽的结构书写,木字旁最后一笔捺变为点。
童:书写时需遵循自上而下、自左至右的顺序,特别留意“里”字横笔的数量,同时确保其在田字格中的排列得当。
4.交流快速背诗的方法。
学生甲:用唱诗的方法来背诗。
学生乙表示,在掌握了诗歌的内涵之后开始背诵。当他明白了每一句诗的含义,并能够将这些诗句连贯起来理解整体意义时,便能够开始背诵诗歌。
三、品悟古诗
有同学提出,在领会诗句内涵的同时进行背诵,那么这首诗的主旨内容究竟是什么呢?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组长汇报。(教师课件展示)
小草生长,黄莺飞翔,正是春光明媚的二月,
轻拂河堤的杨柳沉醉在春天的烟雾之中。
村子里的小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到了家,
急忙趁着温暖的东风快活地放起了风筝
2.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分析。
(1)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早春二月的小山村是冰冷沉静的吗?它有怎样的美景?
①自由读读古诗,你会有很多的发现。
②学生自由读诗。
③你看到了什么?生汇报。
④你能把你看到的带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文)
着重引导学生们借助“漫长”“飞翔”“轻拂”“陶醉”等词汇,深刻感受二月早春的盎然生机。
⑤你觉得诗句中的哪些字词用得好?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说:“‘草长莺飞’这四个字,将春天的所有景色都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氛围之中,眼前仿佛涌现出春天的跳动脉搏。”
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柔态、神韵。
看哪,嫩绿的新芽从草丛中探出头来,黄莺欢快地翩翩起舞,河堤边的杨柳陶醉于这迷人的春色,随风轻轻摇曳。我们的小山村仿佛化身为一个生机盎然的乐园。你们愿意与这美景相伴,再次朗读吗?
⑦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
这么多美妙的画面,我想大家一定能读好这一句的。
(2)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①在这么好的春光里,你想做些什么呢?(指名说)
放风筝。(板书: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②你能配合画面说说这句诗所描绘的情景吗?
生:第三、四句描绘了人物的活动,生动展现了众多生机勃勃的孩童在明媚的春日里放飞风筝的欢乐场景。孩子们提前放学,趁着和煦的春风,纷纷放飞风筝。他们的欢声笑语,让这个春天显得更加充满活力。
③读了这一句,你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归来早”“忙趁”体会孩童欢畅的心情。
学生汇报。
这个点子颇为有趣,你能否将你的思绪融入诗篇之中进行朗诵?你们是否愿意加入那些放风筝的人群?不妨这样,咱们一同让心爱的风筝翱翔天际,借助诗歌来抒发我们的情感吧!
四、背诵全诗
教师在展示本节课的插图的同时,引导学生们想象诗句中所描绘的迷人景色——那充满生机的早春山村,绿草如茵,鸟儿欢快飞翔,柳枝轻拂。孩子们纷纷放飞自己喜爱的风筝。这幅春日画卷真是美不胜收!它不仅吸引了诗人高鼎的注意,也让在场的每一个人为之倾倒。我坚信你们一定能熟练地背诵这首古诗。
2.生自由背。
3.集体配乐吟诵。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古诗。
2.搜集诗人的其他古诗名句,进行整理。
第二课时
一、知诗人,解题意
老师:同学们,时间悄然流逝,春天已然临近。那轻盈飞翔的燕子,那拂面而过的和煦杨柳风,那羞涩绽放的粉红桃花,那轻轻摇曳的柔美柳枝,共同描绘出一幅绚烂的春景。请看这幅杨柳图,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咏柳》这首诗。
1.关于作者,你知道多少(出示课件)?
贺知章,字季真,号四明狂客,生于659年,卒于约744年,他是一位汉族诗人,同时也是唐代知名的书法家。他来自越州永兴,即现在的浙江萧山。自幼便因诗文才华而闻名。作为盛唐前期的诗人,他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贺知章的诗歌擅长绝句,除了祭神和应制之作,他的描绘自然和抒发情感的诗歌风格独树一帜,显得格外清新脱俗。其中,《咏柳》和《回乡偶书》两首诗广为流传,历经千年仍被传颂。尽管他的许多作品已经散失,但至今仍有19首被收录在《全唐诗》中。
2.题目“咏柳”是什么意思?
咏:歌唱,赞美。咏柳,就是歌唱、赞美柳树。
作者是如何赞美柳树的?请大家低声朗读这首古诗。不妨借助手中的词典,探究诗句的内涵。(展示课件)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在吟咏这首诗时,读者们应一边朗读,一边在心中勾勒出柳枝的轮廓,那画面仿佛柳树真的出现在了眼前,它摇曳生姿,柔美动人,呈现出一片翠绿,美得令人赞叹,需以充满喜爱与惊异的语调来吟诵。
二、释字词,明诗意
1.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1)理解词语。
在课件中展示妆容的演变历程,观察其左右布局,特别留意“女”字的结构。其含义涉及修饰与装扮。
一般都是谁爱打扮?那么本诗是说谁打扮?
利用课件展示“妆”字的发展历程,不仅使学生能够牢固掌握字形,掌握字义,而且通过这个字,学生能更加深入地领悟诗句的内涵,诗的开篇便将杨柳描绘成了一位绝世佳人。
绦:用丝编成的绳带。
丝绦:形容一条条像丝带般的柳条。
在学生领会了关键词汇的含义之后,指导他们将诗意串联起来:那柳树宛如一位身着碧玉的丽人小学二年级音乐下册教案,无数条柳枝则犹如她身上飘逸的绿色丝绦。
2.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1)理解词语。
剪刀,呈现上下排列的形态。通过使用刀具或剪刀,可以将片状物品切割成多个部分。(课件上展示剪刀,以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用法。)
在深入领会关键词汇的含义之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将诗意串联起来:这柔嫩的柳叶究竟是谁精心修剪的呢?答案正是那如同剪刀般锋利的二月春风啊!
在特定的语言情境中教授生字,借助对字词含义的解读,并配合图片,引导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这首诗的基本内容。
柳树高耸入云,宛如被碧玉精心装扮,无数柔软的柳枝轻轻垂下,形成一片片翠绿的丝带。
这细长的柳叶不知出自何人之手,而在初春时节,那既温暖又微寒的二月春风,宛如一把巧夺天工的剪刀。
三、想意境,悟诗情
1.再来读前两句诗,说说你眼前出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柳树宛如一位身姿曼妙的女子展现在我们眼前,那无数条柔韧的枝条,宛如她飘逸的裙摆。
2.你觉得句中的哪个字用得好?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指出,“高”字凸显了那美人婀娜多姿的体态;而“垂”字则巧妙地描绘了她的细腰随风轻轻摇曳的情景。
教师:谁能通过诵读把这美妙的画面读出来?
(点名读,其他学生说画面)
那看似无形、难以把握的“春风”,作者巧妙地用“似剪刀”这一比喻手法进行了生动描绘。让我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共同探讨,这把无形的剪刀还能剪出怎样的景象。
示例:将小草剪成了一根根;将枫树的叶子剪得像手掌……
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我们美的想象。
总结:本诗以柳树为媒介,吟唱着和煦的春风,将春风比喻为锋利的剪刀,颂扬其为美的缔造者,并称赞其剪裁出了绚烂的春天。让我们跟随诗人的笔触,共同感受并表达我们内心对春天的颂扬之情。
四、横纵观,拓视野
课堂小结:春天正缓缓靠近我们。让我们吟诵春天的诗歌,尽情拥抱春天的到来……
2.教师布置作业:
请从这三首诗中挑选一首你钟情的,将其内容熟记于心,并在课后收集相关信息,深入理解其内涵。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五、板书设计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六、备课资料
1.风筝
亦称“木鸢”、“纸鸢”或“风鸢”。我国被誉为风筝的摇篮,早在两千年前,我国人民便创制了风筝。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鲁国巧匠公输班,因目睹鹞鹰在蓝天中翱翔而获得灵感,传说他曾“削竹木制成鹊鸟,放飞后,三天不落”。自汉代(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纸张被发明以来,风筝便开始采用纸张进行制作,这种风筝被称为“纸鸢”。到了五代(907年至960年),李邺对其进行了改良,他在纸鸢的头部装置了竹笛,随风吹拂时发出嗡嗡声,听起来宛如筝音,因此得名“风筝”。
2.柳树
既可栽种又可随意插枝,生命力极强,易于存活。“有心栽花却花不开,无心插柳却柳成荫”,这句俗语充分展现了柳树顽强的生命力。柳树形态优雅,美不胜收,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担任杭州知府期间,曾在西湖修建了一道堤坝,堤上广植柳树,现已成为西湖十大名胜之一。田园诗人陶渊明对柳树情有独钟,其居所旁有五棵柳树,因此自号“五柳先生”。蒲松龄在清代对柳树情有独钟,并自封为“柳泉居士”。当左宗棠驻守边疆期间,他为了固守水土、抵挡风沙,于河西走廊广植杨柳,长达三千里。为了缅怀他的功绩,后人将这些柳树尊称为“左公柳”。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杨柳常常被赋予特殊的意义,其形象优美动人,情感深厚绵长,深受诗人们的喜爱与歌咏。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优点之处:
关注关键词汇,感受诗人情感。在设计过程中,我注重诗句中的核心字眼,领悟作者如何将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在此过程中,我擅长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每一句诗仿佛一幅画卷,我指导学生抓住这些关键词汇,想象画面,朗读出其中的情感,体会诗人对景物的喜爱之情。
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鉴于我是二年级的学生,我并没有像一年级时那样严格,而是适当放宽了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探索记忆的方法。同时,我注重了低中年级知识的衔接,并且采用了字理识字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识字,以此增强他们对生字的记忆和积累。
在语文课上,应注重“听说读写练”的全面结合,以此达到学生基本技能的锻炼。在课程设计上,我巧妙地将这五个要素融入教学过程。对于古诗的学习,主要以诵读为主,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会运用自己在语文朗读培训班所学到的技巧,引导学生关注“横看三字尾,竖看起承转合”的朗读方法。同时,教师亲自示范朗读,以此激发学生对古诗朗读的兴趣。
在学习期间,我们要重视个体间的不同,并着力提升集体协作的精神。在授课环节,对于较为容易的问题,可由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尝试解答;而对于较为复杂的问题,则鼓励同桌之间相互协助。若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后续的难点,对这一方面的关注将更为显著。
不足之处:
教学时间的分配存在不妥,导致前后节奏失衡,各个环节的时间控制不够精准,这一状况需要持续改进。
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我们采用的“增换调补”策略并未得到充分实施,导致学生在解读诗句时,多数人仍停留在逐字逐句的解释层面,仅有少数优秀学生能够运用此法。这一方法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需要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更加频繁地运用。
在朗读指导过程中,由于时间分配存在不当,导致在“悟情”这一环节中,未能对诗人的情感进行更深入的感知,因而学生在朗读时未能充分展现出诗人的意境。通过《古诗两首》的教学实践,我们努力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进而优化教学流程,提升教学成效。
改进措施:
在上课期间,我时刻不忘留意时间流逝,每个教学环节都会留心查看时间,确保教学过程严格遵循事先准备的教案。
2.低年级重视多读,以读助讲。减少老师的废话。